锚头蚤的防治方法

2019-07-12

锚头蚤形态特征:

      锚头蚤:俗称锚头虫,属节肢动物甲壳类的一种。雌虫在鱼体皮上、鳍或者口腔处寄生,虫体细长,分头、胸、腹三部分。虫体的后端,带有一对卵囊、头部分有叉状两角,似船锚,故此而得名。

锚头蚤的生殖主要受水温的直接影响,一般水温15~30°C之间都可以繁殖。水温低时,锚头蚤会潜入鱼鳞下,当水温达到大约15°C时,就开始滋生。


虫体形状

1.jpg


病鱼症状

锚头蚤寄生处靠近伤口的鳞片被锚头蚤的分泌物溶解,腐蚀成缺口,鱼体被虫体入侵时,病鱼会表现出焦急不安、食欲减退,继而鱼体变得消瘦,色泽较淡,游动缓慢,虫的头部钻入寄主内腔甚至引起死亡。

如何观察锚头蚤病

虫体寄生在鱼体各个部位,呈白线头状,虫体比较大,肉眼可见,随着鱼游动虫体寄生四周红肿发炎,仔细观察会发现透明的锚头蚤一端固定在鱼体鳞片下,有的虫体上长有棉絮状青苔,往往被误认为是青苔的苔丝挂在鱼身上。因此,当发病时期,发现鱼体上出现多个不连续的红肿发炎时,很有可能是锚头蚤病。

2.jpg

寄生在鱼体表面的锚头蚤


3.jpg

锚头蚤虫体


防治方法

锚头蚤的生殖周期是14~23天,若发现鱼体上少量寄生锚头蚤时,可用镊子除去后,涂上药。大量时,可使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洗病鱼的方法,或使用敌百虫溶液全池泼洒,平均2~3周用药物治疗一次,连续两次可治愈

注意每次用完药后,冲入适量新水,可以有效降低已经从鱼体上脱落但并未死亡的锚头蚤的侵袭能力,同时缓解因用药对鱼长时间的刺激。






分享